發布時間:12:42:36
分享:1、經濟環境有利于建筑業長期發展
“十一五”建筑業規模上了新臺階
我國的國民經濟在“十一五”期間繼續保持了高速的增長趨勢,在此大背景下,建筑業在整個“十一五”期間延續了“十五”快速發展的勢頭,規模逐年擴大。盡管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等大自然災害,但行業受益于國家持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災后重建工程的拉動,發展勢頭不僅沒有受到抑制,反而呈加速態勢。
2010年,建筑產業規模繼續擴大,上了一個新臺階。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5205.82億元,比上年增加24%。簽訂合同額169.74.32億元,增長26.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00572.44萬,增長19%,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59978.74萬,增長5.9%。
受投資拉動,建筑業經濟發展迅速
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71564億元,較上年相比,增長9.2%,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為32,0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比增長10.0%,建筑業的增加值占GDP比例為6.79%;從2004年開始,我國建筑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呈上升勢態,尤其在2008年國家的“四萬億”投資將基礎設施投資作為提升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筑業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呈現快速提升態勢,2011年的6.79%的比例,是12年來的最高點。

城鎮化是中國建筑業產值穩步增長的長期動力
城鎮化進程帶來的投資增長,帶來了對工程建設服務的不斷增長的需求。首先,從中國城鎮化率看,截止2011年底,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比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低6.73%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中國人口增長的綜合分析,預計未來5年內中國城鎮化水平將提高到60%左右,這意味著城鎮化率每年需提高約1.6個百分點。其次,從我國城市的功能分區看,我國目前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區并不合理,城市是各種資源的系統組合,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區——政務區、旅游區、商貿流通區、中心商務區、新型工業園區、居民住宅小區。為了使城市土地價值最大化,必將對功能區重新劃分,而這將導致現在很大一批城市住房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很多需要配套和重建。

圖1-2:2006-2011中國城鎮化率的發展狀況
2、當前宏觀調控對建筑業的影響
建筑行業的產值增長率下降
宏觀調控的結果開始影響到建筑行業的產值規模的擴張,其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并有所回落。2011年同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從25%下降到12%,建筑業增加值增速從12.6%下降到了10.7%,建筑業總產值增速從24%下降到了23%,新簽合同從26.6%下降到了22%;
自2010年10月份至11年11月29日,央行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5次提高利息 (2011年12月5日,2012年2月24日,央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另外,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政策仍不放松。2011年1月26日新國8條出臺,10多個城市出臺限購政策。同年9月,溫總理有關經濟形勢的報告以及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仍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放松。
宏觀經濟形勢、政策與建筑業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一方面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形勢政策對建筑業發展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宏觀經濟形勢、政策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建筑業市場容量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對于建筑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圖1-3:2001-2011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建筑業總產值對比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2,03)
建筑業利潤額增速放緩
宏觀調控對建筑業的盈利環境影響較大,全行業利潤額增長速度放緩。從2006-2008年建筑行業的利潤額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到2008年增長速度到達41%的頂峰,然后開始回落。2011年盡管建筑業的利潤額創下了新高,但其增長率下降到了24.3%。
2011年銀根緊縮、貸款利率節節攀升,讓建筑企業的財務費用猛增,現金流緊張,加上宏觀調控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導致行業內應收賬款激增。另外,人工與建材的成本也大幅上漲。費用與應收賬款同時增加,企業經營的利潤額增幅較過去下降較大。
建筑業的利潤額直接決定了其現金流的財務安全。企業現金流減少將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資金匱乏使2011年市建筑企業的生存非常困難。盡管2011年建筑行業總體保持高速增長,但已經是強弩之末。2011年建筑行業完成了四萬億投資的收尾項目之后,沒有后續項目的持續刺激,雖然仍有23%的產值增長,但與前幾年的產值與利潤額的增幅相比,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圖1-4:2006-2011年建筑行業利潤額及其增長狀況